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發言:2020年施政報告辯論(二)
立法會事務
返回
發言:2020年施政報告辯論(二)
22.01.2021
主席,我今天的發言主要是表述與我業界相關的問題,以及青年問題。

主席,如何協助業界走出疫境,今年的施政報告着墨甚少,我期待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會有更多內容。事實上,今年施政報告涉及文化藝術、體育和創意產業的篇幅不多,只有7段相關內容。當然,施政報告提出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10億元,我是十分支持的。創意產業已成為一個越趨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加大力度支持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我亦注意到,創意智優計劃過去獲批的資助項目側重於設計和數碼娛樂;相對而言,出版、電視和音樂等其他範疇的項目則比較少。我期望在未來,創意智優計劃能加強對其他範疇的關注,主動與行業持份者聯繫,鼓勵他們申請計劃的資助,以推動創意產業內各行各業的平衡發展。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推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具前瞻性的建議,有利藝術界與創科界結合,讓藝術界能充分利用科技開拓更多的藝術可行性,將本地藝術的創新能力推上另一台階。

為推動藝術科技,政府為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意智優計劃和電影發展基金合共預留1億元,以協助業界進行科技及藝術互融的發展計劃。然而,藝術科技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其實不少,僅僅1億元的投入未必足夠,兼且透過4個基金共同推動藝術科技,對業界而言容易產生混亂,不知所構思的計劃應向哪一基金求助,我希望政府日後能為業界提供更清晰的指引。長遠而言,應考慮設立規模更大的專項基金,推動這方面的發展。

除了上述內容外,施政報告中有關本地文化和體育的內容,只是重複提及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體育園區的發展,令人稍感失望。就體育方面,預計啟德體育園可在2023年竣工。我之前一直主張,香港的體育發展方向,除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外,亦應增加第四項目標,便是產業化。政府應該把握未來兩三年的時間,擬定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為產業鏈內不同領域,例如體育項目策劃和推廣、體育場地營運、體育用品零售等提供支援和培育相關人才,配合體育園區的落成,帶動整個體育界的發展。此外,雖然東京奧運會今年能否順利舉行仍然存在疑問,但在奧林匹克委員會作出公布前,協助運動員為參與奧運作充分準備、恢復恆常鍛鍊,以爭取佳績,仍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至於文化藝術方面,在疫情之下,陸港兩地不能暢通,對本地文化藝術發展和開拓是一大障礙,尤其是大灣區的文化交流工作,單靠網絡無法滿足發展需要。事實上,兩地不能通關,對香港經濟、各行各業的發展均是目前最大的障礙,政府必須盡快徹底解決,否則即使政府推出更多輪的防疫抗疫基金,以有限資源應對無限需求,也於事無補。

主席,接下來,我想談談青年和教育的問題。我特別想討論香港青年和教育的問題。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她上任後積極為教育界提供額外資源,過去3年增加了135億元的經常開支,以落實相關措施。增加資源無疑值得肯定,但過去一年多在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暴力事件、違法事件,揭示了社會存在不穩定的土壤,充分反映部分青年不懂包容和尊重,亦欠缺法治精神,以致為達到一些政治目的而以身試法,接受了違法達義思想的洗腦,令人質疑香港目前的教育制度的成效。

主席,我相信本會絕大多數議員的共識均是要求通識科推行改革。通識科自推行以來,各方意見已指出該科的問題,包括教材不設編審、有教師宣揚個別的政治立場和觀點、試題偏重於爭議較大的政治化題目等,違反通識教育的原意。通識科原本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見識和責任感,令他們認同國民身份、具備世界視野、懂得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且成為能夠掌握批判、反思和具獨立思考能力的良好公民。

可惜的是,回歸23年,不少青少年的國家觀念及民族意識薄弱,除了歸因於香港國民教育的缺失,亦關乎通識教育的執行出現偏差,令學生無法正面地建立負責任的公民及國民身份,更被偏激的歷史觀、價值觀及政治觀誤導。通識科的改革是香港教育制度撥亂反正的重要一步,但針對上述問題,我目前仍未看到教育局提出具體和有效的管控措施。特區政府除增加資源外,亦必須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及國情的認識,深化對憲法、《基本法》、"一國兩制",以及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

除了教育外,青年面對的亦包括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民生問題,例如住屋、就業和社會向上流動機會等,我與新世紀論壇和新青年論壇的朋友均非常關注青年向上流動的問題。過去數年,我們一直追蹤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收入及住屋承擔能力的數據,而剛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年輕世代的薪酬增長雖然略有改善,扭轉了過去越年青收入越低的趨勢。可是,與過往數年的研究結果相似,新生代收入的增幅仍然被上升的樓價大幅蠶食。若要改善問題,政府應該大幅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並且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

施政報告剛好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大約200間青年初創企業,並資助在本地和大灣區內的城市經營業務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內的城市工作。這些措施對促進香港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發揮正面作用,但這仍是不足夠的。我期望特區政府日後會增加資源、資助名額,以及覆蓋範圍,更全面地鼓勵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尋找發展空間,並且作出貢獻。

主席,即使特區政府提供充足全面的政策配套,仍然需要香港的青年人積極和主動參與。去年年底,有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青年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比例較之前大幅增加。我留意到時至今天,仍然有相當多青年人帶着有色眼鏡來看待國家發展。他們可能受到一些偏頗的媒體和意見領袖的渲染,只是接觸充滿偏見的信息,欠缺正確的認知,因而產生矛盾,甚至迷茫。

更重要的是,回歸23年,不單人心尚未全面回歸,香港青年人更缺乏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歸屬感和正面的價值觀,無法釐清自身與國家是命運共同體的關鍵事實。香港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香港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這不僅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考慮,而是從中國人的身份出發,亦是香港青年人,以至所有香港人應該認識和掌握的,這點亦是未來社會保持穩定發展必須有的全民共識。我希望特區政府亦應以此為施政目標,全力以赴。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