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立法會議員議案:落實多元教育 紓緩學生及家長壓力
立法會事務
返回
立法會議員議案:落實多元教育 紓緩學生及家長壓力
31.01.2019
主席,今天議案的主題"落實多元教育"涉及多個重要的教育政策範疇。其中一個我比較關注的議題是擴大STEM教育,加入藝術及人工智能等元素。

正如原議案提到落實多元教育的目的,是要配合創新和知識型社會的發展。香港近年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由2006年至2016年,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上升6.7%,就業人數在10年間由177 000人上升至212 000人,佔總就業人數5.6%。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青少年就業及發展事業的一個重要選項。在全球化及經濟轉型的環境下,強調文化創意的藝術教育對教育制度本身、藝術文化發展,以至整體社會發展均會發揮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有預測指出,全球人工智能的市場總值到2025年將高達6,000億美元,全球人工智能勞動力將會佔整體勞體力超過兩成。現時人工智能在工商、金融等業界已經被廣泛應用,以輔助性質提供行業的生產力。在可預見的未來,部分人類的職位將會被機器取代。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已逐漸成為現實。我們要及早裝備下一代,為下一個智能化的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主席,在擴大STEM教育內容、增加課程元素的同時,我們亦需要適度調節課程,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在中小學大力推動STEM教育,並不代表學生在其他範疇的學習可以減少。當STEM教育加入藝術(art)就會變成STEAM,亦有提議要加入研究(research),就會變成STREAM。這樣一直加下去,如果未有整體調整學生的學習量,恐怕只會令到學生所受的壓力百上加斤,甚至變成好心做壞事,累壞小朋友。

相信大家都記得之前一位家長接受電視訪問時,如數家珍般跟記者談論兒子參加的10多個興趣班,而兒子則只能在旁苦笑。我相信這位家長會認為自己給兒子的是真正的多元教育,但小朋友不一定受益。所以,要落實多元教育,除了課程改革和政策調整,家長的理解及配合也極為重要。

主席,談到學生的壓力,原議案和修正案提出的不少減壓建議均值得支持。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2015年的結果顯示,在71個選定地方之中,香港測試的總得分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但香港學生的生活滿足感卻大幅落後於其他提供相關數字的國家及地區,排名倒數第三,只略高於南韓及土耳其。我們10多年前看過新加坡的電影"小孩不笨",是揶揄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令到學生透不過氣,但近年新加坡教育部已經推行一系列改革,例如把部分計分的考試改為不設分數或等級、陸續取消部分年級的期中考試,亦指令學校在一些年級中,同一學期中每科不能多於1次評分試,以及建議學校以不同形式,包括小組報告、小測、專題研習等方式評核學生的表現。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數年前也曾引起社會熱烈爭議,特區政府最終在 2018 年把TSA改為每間小學只抽取10%學生參與考評。新機制採取不記名、不記校的方針,結果亦只會用作局方的參考,以改善政策。我認為以評核來了解學生水平是必須的,現時的安排足以回應坊間減少學校對學生操練的看法,同樣亦能反映整體學生的學習水平,所以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香港學生的壓力除了源自學校考試,更大的因素是源於公開試。在以往的教育制度下,學生要面對升中試、會考、高考3 次"大戰"。在新高中學制改為只有1次公開試,但學生的壓力似乎並未因而減低。所謂"一試定終生",一次考試便決定了學生能否獲得大學教育的機會。

談到大學,去年有59 000名中學文憑考試生,當中有21 000人考獲"3-3-2-2"最低大學入學門檻的成績。雖然可以經過聯合招生申請的資助學士學位只有大約14 000個,但自資院校的首年學位學額有8 000個,總學額最少有22 000個,不計到國外或內地升學的學生,這學額理論上都能完全吸納符合大學入學門檻的考生。因此,要增加學生的升學選擇,我認為增加資助學士學位並非唯一解決辦法,政府應思考如何並行發展資助及自資學位,發揮不同的功能,來配合學生的需要。

主席,今天的辯題主要是落實多元教育,紓緩學生的壓力,同事提出的大部分建議都值得支持。然而,我亦擔心不小心處理將會製造矛盾,學生的負擔只會越來越重,學習壓力不跌反升。今天未能就很多重要議題逐一回應,我只希望在如何改善教育政策方面帶出一些討論及必要的考慮。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