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發言全方位協助青年人發展
發言
返回
全方位協助青年人發展
09.01.2014

主席,首先多謝蔣麗芸議員今天提出這項議案。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但很可惜和不幸,我們今天看到很多青年人竟然是對前景最憂慮、對未來發展最沒有信心的一羣。早前,一項關於青年人快樂指數和對自己前景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在香港生活並不快樂,有四成七受訪者對個人前景的看法抱消極態度。查究原因,大多與缺乏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及機會、學位貶值、無法一展所長、生活壓力大等有關。

 

青年人的憂慮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實上,香港在繁榮背後,產業非常單一化,青年人欠缺多元的出路,成功的模範只有金融、地產、醫生和律師等專業。面對單一和擁擠的所謂成功之路,青年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故此,我們認為應該從不同方面,給予青年人更多支援。

 

首先,在學業方面,多位在座的同事及部分修正案均要求當局增加資助大專學額,以滿足符合入讀資格的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個人也同意這點,過往也曾多次在這個議事堂促請政府落實政策。以上屆文憑試為例,有28 000多名考生考獲入讀大學的資格,但資助學位卻在10多年來仍然維持在15 000個。換言之,有一半合資格的考生被拒諸門外,整體升學率不足兩成。香港作為先進的國際都會,我們對人才培養應有更大的承擔。

 

同時,當局應就現時的學生貸款計劃作出一些改動,設立境外進修學生貸款計劃,讓有能力但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可到境外修讀學位課程,擴闊學生的視野,也為香港培訓熟悉不同地方的人才,並允許到內地或台灣讀書的學生也可以取得貸款。而且,隨着大中華的經濟發展,我們也越來越需要了解和熟悉內地情況的人才。故此,我希望當局能認真地作出這項改革。

 

在就業方面,很多人批評香港年青一代競爭力不足,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崛起的環境下,向上流動的機會不增反減,青年人無法找到合乎期望的工作,工時過長、工資增幅追不上通脹、晉升機會少,令部分人變得消極,又或埋怨政府、僱主,漸漸形成對立、矛盾的態度。事實上,青年人的憂慮和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我過去曾多次強調,當局必須解決經濟產業結構及教育課程單一化的惡性循環,讓學生可在選科和就業出路上有更多選擇。

 

曾幾何時,上屆政府曾滿懷雄心壯志地表示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可惜歷年來,產業政策仍然不完整,流於東拼西湊,甚至是畫餅充饑。例如在文化產業政策上,多年來,只看到政府推出了“創意香港”、電影發展局、設計中心、動漫中心等,從有限的空間資源及少量的經濟資源着手,卻看不到一整套產業政策,在人力資源、財政資源及政策資源上,作出適當和有力的配合。零碎和分割,以及小打小鬧的支援政策,仍然令很多有志投身不同行業的青年人無所適從。

 

主席,我們年紀稍長的一代,當時即使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父母很多時也會以“行行出狀元”來鼓勵我們,只要願意努力,想買樓和養妻活兒應不成問題。但是,現今的一代,父母從小孩出生開始便要催谷他們,讀書時要選商科,畢業後要從事金融地產業,漸漸地青年人好像倒模出來般,大家沒有靈魂地追求一份社會認同的工作,再不是各展所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我記得傳媒去年報道一名成績很好的尖子,甘願捨棄會計師樓的高薪厚職,轉行駕駛巴士。當時有很多人稱讚這位青年人勇於追尋夢想,但老實說,有多少青年人或父母願意冒這種風險呢?我看到或遇到不少對體育和藝術文化有潛質的青年人,便是因為社會氣氛的影響,放棄他們的理想,投入其他有前途的行業。我認為當局應牽頭打破舊有的思維,除金融、服務業和一般專業外,也要推廣開拓不同的工種,鼓勵青年人按自己的長處選擇職業。

 

主席,另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品格。我們希望培養下一代成為才德兼備和有用的年青一羣。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德”遠 較“才”重要。但是,時移勢易,不少父母以至學校,都只着重學業成績,培養子女、學生的競爭能力,卻忽視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新一代成為讀書考試的機器,不懂與人相處,也不懂面對逆境,缺乏責任感,對社會的人和事提不起勁,常被批評為“高分低能”。學校、家長和社會有責任扶持青年人,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例如在過去數年,我參與籌辦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正正是希望青年人能藉軍事訓練,磨練意志、開闊視野和塑造人格,可惜仍不獲政府一分的資助。

 

主席,我相信每個青年人也是一個獨立個體,社會應給予他們適當的栽培和機會,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不同的興趣,各展所長。而政府除了加強“生涯規劃”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的產業發展,讓青年人有發揮所長、學以致用的機會。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