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評論文章體育貢獻有目共睹 _星島日報
媒體評論文章
返回
體育貢獻有目共睹 _星島日報
31.10.2014

古希臘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健康,運動吧!如果你想長壽,運動吧!如果你想聰明,運動吧!」

 

運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體現人的內在價值;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運動可以作為休閒娛樂,緩解壓力;運動能加強社會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運動更是人類的共同言語,可以打破不同政治信念和不同種族人士的隔膜;就算是議事廳內,政見南轅北轍的同事每每針鋒相對,但在足球場上,我們的球隊卻可以團結一致,體現了運動的神奇力量。

 

香港人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也是有目共睹。香港有六成人有運動的習慣,單是康文署的游泳池,去年的入場人次就高達千二萬;渣打馬拉松、維港渡海泳等大型比賽的報名人數,更是屢創高峰。香港人對本地運動員的重視:不論是廣為人識的李麗珊、黃金寶、李慧詩、蘇樺偉等,還是仍在努力和拼搏階段希望取得理想成績的現役運動員,都是香港人的驕傲。

 

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不計這些非經濟的元素,說得實際一點,推廣體育和運動,可大大減少慢性疾病的機會,減低政府的醫療開支,亦可提升僱員生產力。另外,體育亦是一項龐大產業,眾多的健體中心、球類中心、體育會、體育用品店、體育運動媒體和為數不少的從業員,都對經濟有所貢獻。體育作為一門生意,不僅是歐美國家,新加坡及台灣等鄰近地區,都積極發展體育產業。中央政府近月也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大力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到二○二五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將從每年三千億發展至超過五萬億元。特區政府亦以體育盛事作為香港的旅遊品牌,吸引遊客來訪,創造收益。每年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就是成功例子之一。

 

體育運動對社會的貢獻,不但有目共睹,更是人人受惠,帶來的社會正能量遠遠超過就業或是經濟收益等單純的經濟價值。筆者相信也是體育運動在社會所發揮的獨特作用,令體育界在過去的選舉委員會組成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以體現委員會的組成有廣泛代表性,並兼顧均衡參與的原則。

 

特首政綱未全兌現

 

特首說體育界「沒有任何經濟貢獻」,引起社會廣泛爭議。雖然言論的背景,出於解釋選舉委員會的組成的多元性,特首以及其後民政事務局的聲明均強調政府重視體育發展,特首亦對帶來誤解表示「唔好意思」,但很明顯,這次不恰當的言論,給了業界十分負面的印象,亦給人政府不重視體育運動的感覺。

 

  客觀一點說,相對上屆政府,現屆政府對體育的投入有一定的增加。例如政府用於體育政策的開支,由一一至一二年度的三十一億增至一四至一五年度的三十七億,亦在部署啟德體育城的發展大計。不過,在特首的競選政綱當中,有部分還未兌現,包括成立高層次的體育專員以統籌體育的發展,就算是筆者多次追問,政府仍未有詳細的交代。另外,協助運動員做好生涯規劃,鼓勵非精英項目發展,加強殘疾運動員的支援,促進體育產業發展,鼓勵更多有潛質的青年人投身全職運動員行列,都是業界十分關心的議題。隨今年《施政報告》的諮詢,特首應認真聆聽和吸納業界的意見,進一步交代政綱落實的進度,以向業界說明政府對體育運動的重視。

 

(刊於2014年10月31日《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