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壹周專欄文章
返回
公共藝術的反思
09.05.2013
筆者近日在辦公室可以同時遠眺瘋靡全港的充氣「潮物」- 西九的乳豬全體和糞狀物體,還有漂浮在尖沙咀海面的沖涼鴨。同樣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物件,同樣將藝術品充氣至不合比例的表達手法,兩者都吸引了不少港人的眼球。然而,西九展品惹來一些批評,沖涼鴨似乎更得人心。從營辦公共藝術展的層面,這兩個同期出現而性質類同的展示,有很值得總結的經驗,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西九的展覽是由西九管理局主辦,從藝術角度出發,透過不同地域、不同藝術家的文化作品,探討公共藝術擔當的角色。展覽打破以往的傳統,觀眾不但不用隔著玻璃欣賞展品,還可以伸手觸摸,甚至可走上其中一個展品上彈跳一番,藉此創造一個與眾不同的經驗,可謂一個有趣而嶄新的嘗試,別具一格。

至於沖涼鴨是由商場邀請「訪港」,從大眾的集體回憶出發。因為商業營辦的關係,滲入大量的商業元素,加插了寫真展、鴨仔主題的食物、產品等。在藝術以外,製造大量商機,配合港人愛拍照、愛食、愛購物的特質,引起社會哄動。

筆者認為,沖涼鴨展覽之所以更受歡迎,在於創作者將普羅大眾的兒時回憶轉化成藝術,令觀眾容易產生共鳴。作品象徵快樂,讓人會心微笑,所表達的概念簡單直接。相對西九的展品,主辦單位希望能引起觀眾反思,表達手法新鮮,同時強調個人的感受,沒有附予太多的解說,概念相對複雜,難以取悅觀眾,不易引發共鳴。雖然兩者的目標稍有不同,不應作簡單比較,但公共藝術對港人是比較新鮮的文化,主辦單位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平衡提升藝術層次和受眾接收能力,配以合適的推廣策略,以期取得更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