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資本壹周專欄文章應視輸入外勞為權宜之計
資本壹周專欄文章
返回
應視輸入外勞為權宜之計
19.06.2014
輸入外勞往往被視為勞方和資方間的角力,但凡事都不能只看一面,是否輸入外勞不應單從勞資角度去看,更要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首次跌出三甲位置,為本地競爭力敲響了一個重要的警號。

要保持競爭力,作為重要配套的基建是不可少的。可惜的是,自上月以來,本地基建項目,如:高鐵、港鐵南港島線(東段)和西九文化區,陸續透出延誤的消息。基建無法如期落成,其中一個原因,是和勞工短缺有關。

筆者認為,當局應視輸入外勞為權宜之計,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並需要在嚴格限制下進行。例如,在現階段可按各項基建及公屋項目所需的工人數量入手,了解建造業人手短缺的實際情況,考慮限時、限量、適度地輸入外勞。同時,亦要為政策作仔細的規劃,保障工人的飯碗。例如考慮增設外勞稅,同時規定僱主要就技術程度越低的外勞,繳納越高的稅率,以及規限本地工人及外勞的比例,從而減少外勞以及本地勞工之間的成本差距,確保輸入外勞只為缺乏人手的工種紓緩「人手荒」,而非推低本港勞工的薪金。

另一方面,是要進一步拓展人力資源。大型基建需要的,不單止是建築工人,還有行業的專才。據悉,現時土木、結構、屋宇裝備工程師等專才全都出現短缺現象,但本地大學相關學科的供應,卻跟不上勞動市場的需求。就此,當局應該加強在專科、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所投放的資源,培育技術性工種的人才及專才,從根本拓展人力資源,並提高人力資源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