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壹周專欄文章
返回
正視保險詐騙行為
29.01.2015
最近立法會討論到保險詐騙活動,令有關僱員補償同汽車第三者保險的賠償不合理地增加,保費上升,這不單增加經營者的成本,最終轉嫁在消費者身上。

根據勞工署的統計,香港的職業傷亡數字由2004年的4萬4千宗,下降至2013年的3萬8千宗。從趨勢來看,僱員的工傷風險確實在減少,而現時以服務業為主的就業市場,亦大大減低嚴重工傷的機會,但有關僱員索償,卻是大幅增加。由2004年至2013年,僱員補償保險累積虧損已高達29億,而有關勞工保險的費用,每年是以雙位數字上升。至於汽車保險,亦有類似的情況,例如的士的意外率沒有明顯增加,但第三者責任保費,卻由最初的數千元,急升至兩萬多元。

集團式包攬訴訟,在醫療和勞工署明目張膽招攬生意,教唆受傷者誇大賠償,相信是問題的主要成因。去年8月,警方就偵破了一個活躍近6年,專為車主提供提供「不成功,不收費」一條龍服務的包攬訴訟集團,有個案更將2萬元的維修費,倍增至14萬,在賠償中收取15至25%作為費用,可見這些集團如何猖獗。

可惜的是,面對有組織、有規模的詐騙活動,政府重視的程度遠遠不足。過去5年,在醫院和政府部門受到索償代理或律師行職員滋擾的投訴數字僅得15宗。而過去3年,成功檢控交通意外詐騙的個案僅有4宗,可見檢控的力度之細,完全起不到阻嚇作用。

事實上,勞工保險和汽車第三者保險,都是法例對僱主的強制性要求。所以,政府必須承擔規管的責任,不應將不合理的保費上升視為簡單的商業行為。除了加強檢控和執法外,其他部門亦要作更積極協調和配合,針對制度的漏洞作出跟進,打擊保險詐騙活動。